Translate

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

郭林早年生平及其當年流落海外在香港澳門臺灣經歷

郭林早年生平及其當年流落海外在香港澳門臺灣經歷
(此文根據廣東中山市政協《中山文史(第22輯)》源于中山政協的網頁發表的文章)

郭林原名林妹殊, 畫名“清溪痴人”。是名畫家、教育家和體育家。中山市三鄉平嵐村洪堡人。
父親林文,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。

妹殊自幼聰明,半工半讀,畢業生於廣東省立高級師範學校藝術系。她愛好體育活動,曾獲廣州市第一屆長跑冠軍。

  林妹殊畢業後,即從事教育工作,曾擔任廣州市中學的童軍團長、體育部主任。1937年“七·七”事變後,她積極從事抗日救世主亡工作,任職廣東省社會局,並參加救國抗日團,任團部總務主任。廣州淪陷後,她到了香港,香港淪陷又轉到澳門,抗戰勝利後回到了上海,任上海藝術學院院長。1948年3月曾返家鄉中山縣舉辦畫展。同年7月周游緬甸、泰國、印度,後到台灣。1950年應李濟深的邀請回到北京,任教於北京國畫學院,1985年因患腦溢血而逝世。

  抗日期間,林妹殊積極參加抗日救國工作,她在廣州不顧日機日夜轟炸,搶救受傷同胞,不幸被炸傷右腿,到了香港養和醫院治療。在香港,她極力鼓勵學生回國參加抗日半爭。她對學生黃華泰說:“抗戰乃是國家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,你們是有為青年,應該以國定民言辭為重,積極參加抗晶洲亡工作,盡力挽救國家民族,這才是你們應盡的責任!”在她的教育和熏陶下,黃華泰返回內地,投考了空軍。

  林妹殊在香港治傷時,廣州已經淪陷,她傷還沒有痊愈,就出院擔任海外抗戰的宣傳工作。同時和學生張乃梅、吳村人、蘇海奏、莫徘徊、陳江夏等人,在香港新界辦起志德、同德、培德等藝術學校,從事愛國藝術教育,當時盡管課室簡陋,經費嚴重困難,但她仍堅持了三年八個月。

  這時候,林妹殊和4個女學生住在沙田孤崗一間茅舍裡,她們一面堅持教學,一面從事繪畫寫生。在簡陋的茅舍裡辟了一個小小的畫室,林妹殊向學生灌輸愛國藝術思想。

  1941年底,日本侵略者發動太平洋戰爭,香港淪陷。林妹殊帶著蘇海秦、莫徘徊兩個學生到了澳門,看望年過半百的老母親,准備由澳門轉入內地。可是,由於母親舊病發作,一家數口,生活全靠妹殊維持,她只得在雨芬中學任教。在困難的情況下,無產者是一個舊學生接濟,生活才勉強渡過。

  在澳門,林妹殊發動組織“未未畫社”,以研究藝術為目標和聯絡動員青年返內地參加抗日工作。當時參加畫社的青年有二百多人,卒被日探獲悉,對澳葡當局施加壓力,勒令林妹殊解散“未未畫社”,並監視他們的生動。
她旅居澳門時,帶著學生所繪之松山“八松圖”,虯枝鶴骨,郁郁蔥蔥,頑干勁節,真如能擎日月,撼動風雷。


抗戰剛勝利,林錄殊立即到廣州轉赴上海,1946年任上海藝術學院院長,致力於教授繪畫的藝術工作。同時遨游祖國的名山大川,進行藝術創作活動,作品曾在全國各地和香港展覽30多次。1947年11月,她還應香港婦女會邀請舉辦畫展,把所得款項,全部捐給香港的福利會及托兒所。
1948年3月,林妹殊回鄉舉辦畫展時,孫乾先生曾評論說:“……林妹殊繪畫資力不淺,精於山水,繪畫之天才,都有過人之處,……就二十年來所知,成名者,僅林妹殊一人耳……”林妹殊在中山所展之“半江斜日識婦人”,“風靜引聞人”,“步履逐泉聲”,“帶醉憶重逢”等國畫,被譽為罕見珍品。

  1948年秋,林妹殊接受暹羅警察副總監坤針連的夫人簡麗初女士的邀請,赴暹京游歷,後轉往印度、台灣遨游作畫。藝術取得了新的成就,正如她的友人寫詩對她評論道:“藝海乘風破浪行,女中豪者見錚錚。望將落紙雲雨筆,天下名山盡寫成”。林妹殊的一生,都有不斷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。她晚年雖然從事氣功授人,但仍繪畫不息。

1980年代,她曾多次回家鄉,為三鄉敬老院繪寫了蒼松、蒼麟石蟠,翠粒風碎,使人望之如松濤滿屋,瀟灑翠勁,老而不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