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
腦轉移瘤癌症晚期患者:我決定刻苦練功,背水一戰
病中偶記╱謝 平 2002-06-01
再見,死神
● 開放雜誌編者按:謝平曾是香港資深記者,也曾在八十年代為本刊撰寫多篇報導和訪問。兩年前,不幸發現癌症,她在親友的關愛下,堅強地和病魔抗爭,展現不屈的生命活力。本文記錄她病中的心境,寫得真實感人。我們祝她早日康復。
這一天,竟在奔波中匆匆度過。我甚至沒想起,這一天正是半年前醫生預言的,與死神的約會之日。就這樣和我擦肩而過了?!
半年前,我的右手突然癱瘓,核磁共振掃描診斷結果:腦轉移瘤,癌症晚期。診斷當天,我就被推進了手術室。醫生預言,可能只有半年的生命。
手術後二十天,我知道了一切。那段時間,我正在接受全腦放療,緊接著,將是醫生建議的全身化療。
好在,這樣的時刻很快過去了,我安靜下來,靜得出奇,一種無可形容的寂滅與寧靜。就像一個月前,我第一次看見CT掃描的圖像,看見頭顱裏那團可怖的陰影......那時,人必須放棄一切,去對付可怕的疾病,還有生死未卜的將來。
頭髮無情地掉光了
全腦放療開始了。在堆滿醫療器械、陰氣森森、毫無生氣的放療室,在醫生與親友包圍的病房,我一遍遍自問:難道就這樣躺在病床上,不停地治療、等死了?難道,再也不能直面天地,活生生地呼吸自然、擁抱自然了?!不!不!這不是我的風格,我不能這麼度過最後的時日。外面的天地自由寬廣,我怎能被無望的治療困在醫院,困鎖病床,直到衰弱而死?
不,不行。我寧願死在旅途、在家裏、在孩子身邊......就是不能在醫院在病床!我不能改變死亡,卻可以改變這之前的每一天、每一刻。
那些日子,我掙扎、猶豫,和醫生爭論,尋求中醫中藥......最後,我決定中斷放療,也拒絕全身化療,開始服用中藥。同時,開始我最後的旅程。
兩個孩子送到了南方父母的身邊。我逃離醫院,與丈夫乘火車一路南下......儘管只做了五次全腦放療,離開醫院後,我的頭髮還是無情地掉光了。放療剛一周,梳頭稍用力便帶下一團團髮絲,一用力就能揪下一把頭髮。幾天後去髮廊洗頭,頭髮邊洗邊掉,沖水時所有頭髮糾纏在一起,根本就理不清了。洗髮小姐束手無策。我乾脆起身說:「別洗了,剃光算了。」與其看著它們一點點掉光,對著它們傷心哀悼,還不如快刀斬亂麻,事先買好的假髮正好可以派上用場了。那是兩個女兒離京前,陪我去商店買的假髮。
「媽媽!你可不要光著頭,太可笑了!」。那天,兩個孩子在商店裏爭著照鏡子,試假髮,作鬼臉,樂得前仰後合。
每一一天都帶來點點感悟
九月上旬,我和丈夫一起,開始旅行、讀書和靜修的歷程,那是我夢寐以求而難得的、真正的生活。旅程中,終於來到心儀已久的魯迅故鄉,我為水鄉水道的堵滯枯乾、為百草園的徹底荒蕪(種菜)而心酸......每個新的一天,經歷的每一件事,見到的每一個人,都帶來點點感悟,讓我的胸懷,我的心性,更加寬廣無礙。沒有壓力,沒有競爭,沒有慾求,沒有困擾,只有自然或不自然的天地萬象,只有每天的點滴感動......我的整個生命狀態,情緒與氣色,幾乎煥然一新。
在這樣的心境下,死亡的陰影淡化了,死神那猙獰可怖的面目似乎漸漸遠去。我和親友都為此感到高興和安慰,甚至有點樂觀起來。
術後三個月,復查結果:癌瘤明顯縮小,未發現新的病灶。回到老家廈門,我們決定在這裏安頓下來,兩個孩子正在這裏上學。幸運的是,我們很快租到一個安靜舒適的小院,正巧是《小城春秋》作者的宅院。小院的感覺好極了,仿佛回到光著腳的童年。每天,呼吸著熟悉、潤濕的小城氣息,沐浴寧靜溫暖的陽光。庭院裏茶花盛開,新種的黃玫瑰亮麗耀眼,花苞纍纍......
半年過去了。我竟還好好的活著。真是太棒了!我學太極,做家務,照料孩子,仿佛恢復了往常的活力,除了右手仍癱軟無力,我像常人一樣和家人去爬山,在海灘看孩子堆沙,和老同學聚會鈙舊......疾病和死亡的陰影,像天上偶然飄過的一片烏雲,不覺間,消失無蹤。
我把術後半年的復查結果告知北京腫瘤醫院的蔡教授,他警告說,你必須馬上化療,無論癌細胞是否已經轉移,你都必須進一步殺滅它。因為,腦瘤的復發期是三到九個月,如果等到復發再治療就太晚了......
或許,我應該再次拒絕化療,應該相信中醫扶正祛邪、全身調理的理念,並堅持服用中藥,堅持打太極、靜坐靜修、增強體質......
或許,奇跡將會出現。
但如果,兩三個月後癌瘤真的復發,是不是最終難逃化療一劫?而最終,一切都將無濟於事,癌魔將很快吞噬一切,直到我衰弱而死?
我不知道。
只知道,我不再拒絕無常,也不再強求結果。
只知道,我所有的痛苦與感悟,所有已發生和即將發生的一切,都不會毫無意義。
只知道,無論如何,我都必須做點什麼。乘著春日的陽光,萬物正在復蘇,死神悄然遁形......不管我還有多少時間,我不能只是躺在搖椅上沐浴陽光,只是消極地享受這短暫而虛幻的健康與寧靜......
也許,我應該開始另一個里程:一方面繼續我半年來的放鬆與靜修,閱讀與感悟;一邊用我殘損的,然而不是完全無用的頭腦與雙手,為這生死交匯的一頁記下點甚麼,為我四十年的生命中,那些苦樂與感悟,那些曾經在心中縈繞不去的一片片疑雲一頁頁碎片,理出點清晰的脈絡......
對於死,我其實已並不陌生。我或許不害怕死的威脅。但我怕的是變得衰弱不堪,不得不終日困鎖病床。怕的是失去意識,失去自制力,以致不能清醒地,安靜地,有尊嚴地死去......我告誡自己:上蒼賦予人精神和意識,它們理應保持到活著的最後一刻,乃至肉身死後的靈魂狀態。身體可以崩潰,但不能意識崩潰。這意識,並非只是狹隘的自我意識,而是對自己,對人與人,人與自然,對生與死,對宇宙和上蒼清醒的「觀」與「化」,也就是透徹的融合與寧靜。
這是我遭遇身心的痛苦與死亡之後,一直在尋求的境界。
於是我開始用左手的指頭,一個字一個字地,在電腦上敲敲打打......很快到了南方的初夏,也是術後的第八個月,這意味著我比醫生的預言多活了兩個月,而且似乎正在逐漸康復,除了右手仍軟弱無力,體力較差,容易疲倦外,可怕的腫瘤似乎已被伽瑪刀及中藥破壞和控制。我決定去北京復查。復查影像顯示,我的左後腦靠近腦幹的腫瘤,出現水腫復發跡象,右腦又發現一個新生的彎月形陰影。我依然不情願馬上住院化療,決定回到小城兩個孩子身邊。
四月底,我一個人踏上南下的火車,平靜地享受這也許是最後一次的、一個人自由自在的旅程。儘管前景渺茫,但比起去年第一次遭遇死神時所處的絕望困境,現在的我已能放鬆心情,慶倖自己此刻還能一邊旅行,一邊回憶過去一年多的種種遭遇。望著車窗外不斷變換的景色,我多麼希望,有一天又能背起相機,投入自然的懷抱......
考驗不斷順其自然
就在我憧憬夢想快實現的五月,腦腫瘤復發了。我剛剛和小城的朋友擬了一個計劃,到國外旅行、攝影、展覽......但恐怕永遠無法實現了。這一回的癥狀,不是肢體癱瘓,而是陣陣強烈的暈眩,很輕易地就把我擊倒。
我再次坐上輪椅,被推進手術室。腦殼再次擰上四個銅釘。等待咖瑪刀手術的一個小時,麻藥似乎不太管用了,其中一個接近太陽穴的釘子,扎得我直掉眼淚。總算熬到結束了。不過,這回奇跡沒有出現。我還是頭重腳輕,整日昏睡。
幾天後,因感覺腦血管疼痛,到天壇醫院找吳升平教授診治。他說,我的血管沒事,並批評我睡得太多,鼓勵我多走動,多活動。他當場示範了幾個動作,說:「不要怕暈,頭暈也得做。要知道,你現在多活一天都是賺的,應該繼續努力,活的更好。」他又誠心誠意,說了許多同情與關切的話,讓我和親人們很受感動。多虧吳醫生的鼓勵,自那天起,我就天天掙扎起床,扶著牆走動。
一個親戚幫我找到教郭林氣功的田老師。田老師帶來幾個練功有成的學員,鼓勵我一起練習。我搬往朋友借給的京郊九台莊園。這裏交通不便,生活不便,去醫院要花一兩小時,菜食須由親友代買代送。但這裏有我最渴望的安靜、綠色、清新空氣。我決定刻苦練功,背水一戰。
九月底的 MRI報告說我:左後腦水腫區擴大,右腦頂出現兩大塊新的陰影。腫瘤在腦中有擴散趨勢。不過,對這一切,我已不再驚懼恐慌,只是一絲淡淡的遺憾了。
二○○一年入冬後,我的右腿尤其是右腳掌、右膝麻痹無力,日愈加重。又上不了那三級台階了。也許,腫瘤暫時控制住了,但各種後遺症陸續出現,右腿會不會完全癱瘓?腫瘤還會復發嗎?何時復發?我還能活多久?......都是未知數。我不想讓自己腦袋空虛,或胡思亂想,整日只是坐等吃飯睡覺,於是再次打開塵封數月的小電腦,用兩個尚有些許力量的中指,一個字一個字,敲打些有用無用的文字。一年累計下來竟已敲打了幾萬字。朋友看了大加鼓勵,問:準備寫多少?沒準備,也不知道,或許寫到死吧。
十二月的 MRI報告有喜有憂,幾個舊病灶水腫消退,名醫李先生的中草藥初見功效,但腦子右前方又發現一點五公分大的新病灶。
考驗接連不斷,也有軟弱想放棄的時候。但最終我都抱定既積極又順其自然的信念,面對新的一年,面對未知的未來。
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
郭林氣功抗癌康復實例:口腔癌-陶玉玲
陶玉玲在电影《柳堡的故事》中演二妹子,在电影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中演春妮,她那甜美如清泉一般的笑容,依然停留在许多影迷的记忆中,无法忘怀。
十几年前,陶玉玲身患癌症,导致口腔上颚坏死,无法说话,亲人朋友鼓励她,“要没心没肺的活着。”陶玉玲自己也给自己打气,在日记中写道——“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重视敌人,保存自己,消灭敌人。”如今的二妹子,不仅成功击退癌症,还神采飞扬地重返荧屏,参与各项公益活动,担任各种公益性职务,就像她自己说的,“每天过的都是阳光般的老年生活”。
生活没有“苦”只有“甜”,今生今世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挺过去.
陶玉玲193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。在二姐的影响下,陶玉玲从小就很喜欢文艺。镇江解放后,她去看舞台剧《白毛女》,心中便萌生了当演员的想法。后来,恰逢华东军政大学招生,陶玉玲和几个朋友相约去报考,很幸运地都被录取了。
20世纪60年代初,陶玉玲参演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排练的话剧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,后来又参加了该剧的电影拍摄,陶玉玲在里面扮演春妮。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演出告一段落之后,陶玉玲随同以田汉为团长的中国戏剧家代表团出访过朝鲜。回国不久,陶玉玲被扣上“积极贯彻文艺黑线的宠儿”、“追求三名三高的艺术尖子”等罪名。她所扮演的二妹子和春妮,也被定为“干扰和腐蚀我军革命战士,瓦解部队战斗力,破坏部队纪律的中坚人物”。陶玉玲被迫脱下穿了20年的军装,来到南通晶体管厂,当上了一名和舞台表演工作没有丝毫关联的普通工人。从那以后,陶玉玲经历了人生许多的风雨。
抱了十年的药罐子,没心没肺地活到今天.当兵的死都不怕,还怕一个小包;面对病魔,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重视敌人
陶玉玲遇到的最大的难题,就是直面“突然其来”的癌症。
——1993年11月15日,星期一:口腔上颚左后部,小涎腺肿瘤——这是陶玉玲病中日记中的一段文字。“当时我正准备拍摄《趟过男人河的女人》,听说体检后的结果不好,要住院,还难以置信,身体一直好得很,除了生孩子住过院,基本就没去过医院,当时还跟导演打包票,最多住一个礼拜,肯定能出来。”
乐观的陶玉玲最终被医生扣在了病房。部队口腔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会诊,紧张忙碌了四个小时,才结束陶玉玲的手术。此后的近40天,陶玉玲不能说一句话,不能吃一口饭,甚至不能有复杂的面部动作,生命体征完全靠药物维持。
手术很成功,但陶玉玲依然在日记中写道:要拼搏求生,不能坐以待毙。如何拼搏,当了一辈子兵的陶玉玲,有一整套的战略战术。“首先是端正心态,当兵的死都不怕,还怕一个小包,战略上藐视敌人,这很重要。”陶玉玲笑出声来,露出两个迷人的酒窝。
其次,是战术上重视敌人。手术后不久,陶玉玲就四处打听好的康复方法。听说抗癌乐园创办人高文彬的事迹后,她希望能找到这位传奇老者。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,陶玉玲有一天在医院楼道作康复锻炼,碰到一位病友,病人得之她身患癌症,表示愿意送他一本书,老人应邀签名时,落款是高文彬,这让陶玉玲大喜过望。
这以后,陶玉玲便跟高文彬练习起郭林气功,练功的同时,陶玉玲还坚持到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,请专家开列药方,一吃就是十年。在医院她有氧健身操,这套以走路为主要形式的操,陶玉玲从医院一直做到了家里。
病中的陶玉玲还有一项爱好,做剪报。“我常从报纸上剪一些报,来鼓舞自己。你看,闭目养神法、端坐健脑操、癌症,望他却步,看这些文章标题,对你也是一种鼓舞啊!”
陶玉玲说,她成功康复,老伴也是功不可没的。当年患病期间,大女儿正在香港生孩子,在北京的小女儿也有孕在身,为了减轻放疗对身体的损害,陶玉玲每天都要吃中药,而煎熬中药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丈夫黄国林的身上。“朋友都很羡慕我们的夫妻感情,的确,老黄是个模范丈夫,我记得生病以后,每天都会外出散步,风雨无阻,只要下雨,老伴一定会到家附近找我,给我送伞,看到这些,我的老朋友们都很感动的。”
身体好转以后,酷爱影视艺术的陶玉玲还带着电药锅和中药参加一些电视剧的演出,考虑到在宾馆熬药气味会影响别人,她就到外面街边去花钱熬药。老同事们对陶玉玲都很关心,当时北影演员谢添就开玩笑说:“我看你带着药出去真想哭。你就没心没肺地活着吧。”
终于,没心没肺的陶玉玲,在2004年,停了吃了十年的中药。如今的“二妹子”,闲暇时在家里和丈夫一起练习书法,书写健康故事,和小外孙打打乒乓球,享受膝下弄孙的乐趣,健康的身体又让陶玉玲重新绽放了生命之花。
老年人不妨当一当志愿者,参与参与社区活动,把生活内容排得丰富一点,让烦恼没有时间缝隙可钻,每天都过阳光般的老年生活。
接触过陶玉玲的人都知道,她爱穿红色的衣服,给人感觉,她健康、开朗,每时每刻都笑声不断,完全不像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。
陶玉玲说,老年人要多参加社会活动,当志愿者,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公益活动,把生活内容排得丰富一点,让烦恼没有时间缝隙可钻。陶玉玲身体力行,饯行着自己对老年生活的理解。
这几年她一直和社区的大爷大妈们参加各种活动,是社区“扇子舞团”的成员。生活中,陶玉玲不拿架子,好说话,和团里老老少少有说有笑。有时她忙,大家伙儿难以寻觅到她的身影,多半都很想她,“没有陶玉玲,总觉得缺了点啥”。社区的一位老大姐这么说她——大伙最爱用“阳光般老年生活”的一些话来形容陶玉玲,肺腑之言,动容动情。
陶玉玲康复心得
1生活简单有规律——平时每天早上一杯牛奶、一个鸡蛋、一碗粥,中午多吃蔬菜,晚上吃炒菜,每天必须有汤喝,牛肉汤、鸡汤都行。合理膳食不一定很贵,荤素搭配合理,像黄瓜、西红柿这些都可以吃得起。老年人不要勉强自己,平时注意营养,得病的时候就有抵抗力。
2发现重症不要紧张,战略上藐视敌人——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,我曾经反问自己,为什么这个病不轮到你,就应该轮到别人吗?为什么好事都应该是你呢?坏事就应该是别人呢?这个生活就是那么公平,不是说谁该有,谁该没有,有了病了,就是要面对现实的平常心。
3生病以后,在战术上重视敌人——积极寻找康复的良方,比如通过剪报的形式收集各种康复方法,就我个人这个病而言,练习气功、坚持做走路操,坚持中医治疗,打打太极拳,练练太极剑,都是不错的康复方法。
十几年前,陶玉玲身患癌症,导致口腔上颚坏死,无法说话,亲人朋友鼓励她,“要没心没肺的活着。”陶玉玲自己也给自己打气,在日记中写道——“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重视敌人,保存自己,消灭敌人。”如今的二妹子,不仅成功击退癌症,还神采飞扬地重返荧屏,参与各项公益活动,担任各种公益性职务,就像她自己说的,“每天过的都是阳光般的老年生活”。
生活没有“苦”只有“甜”,今生今世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挺过去.
陶玉玲193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。在二姐的影响下,陶玉玲从小就很喜欢文艺。镇江解放后,她去看舞台剧《白毛女》,心中便萌生了当演员的想法。后来,恰逢华东军政大学招生,陶玉玲和几个朋友相约去报考,很幸运地都被录取了。
20世纪60年代初,陶玉玲参演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排练的话剧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,后来又参加了该剧的电影拍摄,陶玉玲在里面扮演春妮。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演出告一段落之后,陶玉玲随同以田汉为团长的中国戏剧家代表团出访过朝鲜。回国不久,陶玉玲被扣上“积极贯彻文艺黑线的宠儿”、“追求三名三高的艺术尖子”等罪名。她所扮演的二妹子和春妮,也被定为“干扰和腐蚀我军革命战士,瓦解部队战斗力,破坏部队纪律的中坚人物”。陶玉玲被迫脱下穿了20年的军装,来到南通晶体管厂,当上了一名和舞台表演工作没有丝毫关联的普通工人。从那以后,陶玉玲经历了人生许多的风雨。
抱了十年的药罐子,没心没肺地活到今天.当兵的死都不怕,还怕一个小包;面对病魔,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重视敌人
陶玉玲遇到的最大的难题,就是直面“突然其来”的癌症。
——1993年11月15日,星期一:口腔上颚左后部,小涎腺肿瘤——这是陶玉玲病中日记中的一段文字。“当时我正准备拍摄《趟过男人河的女人》,听说体检后的结果不好,要住院,还难以置信,身体一直好得很,除了生孩子住过院,基本就没去过医院,当时还跟导演打包票,最多住一个礼拜,肯定能出来。”
乐观的陶玉玲最终被医生扣在了病房。部队口腔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会诊,紧张忙碌了四个小时,才结束陶玉玲的手术。此后的近40天,陶玉玲不能说一句话,不能吃一口饭,甚至不能有复杂的面部动作,生命体征完全靠药物维持。
手术很成功,但陶玉玲依然在日记中写道:要拼搏求生,不能坐以待毙。如何拼搏,当了一辈子兵的陶玉玲,有一整套的战略战术。“首先是端正心态,当兵的死都不怕,还怕一个小包,战略上藐视敌人,这很重要。”陶玉玲笑出声来,露出两个迷人的酒窝。
其次,是战术上重视敌人。手术后不久,陶玉玲就四处打听好的康复方法。听说抗癌乐园创办人高文彬的事迹后,她希望能找到这位传奇老者。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,陶玉玲有一天在医院楼道作康复锻炼,碰到一位病友,病人得之她身患癌症,表示愿意送他一本书,老人应邀签名时,落款是高文彬,这让陶玉玲大喜过望。
这以后,陶玉玲便跟高文彬练习起郭林气功,练功的同时,陶玉玲还坚持到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,请专家开列药方,一吃就是十年。在医院她有氧健身操,这套以走路为主要形式的操,陶玉玲从医院一直做到了家里。
病中的陶玉玲还有一项爱好,做剪报。“我常从报纸上剪一些报,来鼓舞自己。你看,闭目养神法、端坐健脑操、癌症,望他却步,看这些文章标题,对你也是一种鼓舞啊!”
陶玉玲说,她成功康复,老伴也是功不可没的。当年患病期间,大女儿正在香港生孩子,在北京的小女儿也有孕在身,为了减轻放疗对身体的损害,陶玉玲每天都要吃中药,而煎熬中药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丈夫黄国林的身上。“朋友都很羡慕我们的夫妻感情,的确,老黄是个模范丈夫,我记得生病以后,每天都会外出散步,风雨无阻,只要下雨,老伴一定会到家附近找我,给我送伞,看到这些,我的老朋友们都很感动的。”
身体好转以后,酷爱影视艺术的陶玉玲还带着电药锅和中药参加一些电视剧的演出,考虑到在宾馆熬药气味会影响别人,她就到外面街边去花钱熬药。老同事们对陶玉玲都很关心,当时北影演员谢添就开玩笑说:“我看你带着药出去真想哭。你就没心没肺地活着吧。”
终于,没心没肺的陶玉玲,在2004年,停了吃了十年的中药。如今的“二妹子”,闲暇时在家里和丈夫一起练习书法,书写健康故事,和小外孙打打乒乓球,享受膝下弄孙的乐趣,健康的身体又让陶玉玲重新绽放了生命之花。
老年人不妨当一当志愿者,参与参与社区活动,把生活内容排得丰富一点,让烦恼没有时间缝隙可钻,每天都过阳光般的老年生活。
接触过陶玉玲的人都知道,她爱穿红色的衣服,给人感觉,她健康、开朗,每时每刻都笑声不断,完全不像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。
陶玉玲说,老年人要多参加社会活动,当志愿者,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公益活动,把生活内容排得丰富一点,让烦恼没有时间缝隙可钻。陶玉玲身体力行,饯行着自己对老年生活的理解。
这几年她一直和社区的大爷大妈们参加各种活动,是社区“扇子舞团”的成员。生活中,陶玉玲不拿架子,好说话,和团里老老少少有说有笑。有时她忙,大家伙儿难以寻觅到她的身影,多半都很想她,“没有陶玉玲,总觉得缺了点啥”。社区的一位老大姐这么说她——大伙最爱用“阳光般老年生活”的一些话来形容陶玉玲,肺腑之言,动容动情。
陶玉玲康复心得
1生活简单有规律——平时每天早上一杯牛奶、一个鸡蛋、一碗粥,中午多吃蔬菜,晚上吃炒菜,每天必须有汤喝,牛肉汤、鸡汤都行。合理膳食不一定很贵,荤素搭配合理,像黄瓜、西红柿这些都可以吃得起。老年人不要勉强自己,平时注意营养,得病的时候就有抵抗力。
2发现重症不要紧张,战略上藐视敌人——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,我曾经反问自己,为什么这个病不轮到你,就应该轮到别人吗?为什么好事都应该是你呢?坏事就应该是别人呢?这个生活就是那么公平,不是说谁该有,谁该没有,有了病了,就是要面对现实的平常心。
3生病以后,在战术上重视敌人——积极寻找康复的良方,比如通过剪报的形式收集各种康复方法,就我个人这个病而言,练习气功、坚持做走路操,坚持中医治疗,打打太极拳,练练太极剑,都是不错的康复方法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